心界决定视界,更决定世界。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明道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有悖常识,是在骗人吧?”
明道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明道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个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当下恍然大悟。
拘泥于一种形式之中,只会让心灵关闭、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开通心窍,才能融会贯通。依旧是禅师的偈语,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位学僧打算辞别禅师,周游四方,禅师问:“四面是山,你往哪儿去?”
僧人无法应对,禅师笑了笑:“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阻野云飞?”学僧明了,方觉自己修为不够,决定继续留在禅师身边参禅。
所谓真人不露相,悟道之人皆大智若愚,和光同尘,表面普通,内在光华,“混兮,其若浊”,看似浑浑噩噩,什么都不懂,其实一切了然于心。因为真正悟道之士,不用刻意表示自己的修为,不会装模作样、故作姿态。以平凡混浊之态藏其智是修道的一个重要阶段,依老子的看法,一个修道有成的人,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去界定的,勉强形容,只好以山谷、璞玉、释冰等意象来描述了。说到此,想到一个熟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