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上说,则可略知成实一宗的要旨,其异于俱舍等毗昙之说,而最具特色者,不外于“三心、二谛、二空”论,即揭示“假名心”(执著于五阴所成的人或色、香、味、触等,所成的瓶等,为实有的心)、“法心”(执著于五阴为实有的心)、“空心”(缘于无所有的心)等三心,并谓若灭除此三心,则可脱离三界。二谛则指世谛(有我)、第一义谛(无我)。二空则为人空、法空,谓“人空”如瓶中无水,由五蕴和合形成的“人”,是为“假人我”;“法空”如瓶体无实,“五蕴”则仅有“假名”而无“实体”。
【注解】
[1]依汤用彤《隋唐五代佛教史》载,宗派的成立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教理阐明,独辟蹊径;(二)门户见深,入主为奴;(三)时味说教,承继道统。
[2]《法华经》的主要思想,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因此主张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将同归于一佛乘。三乘的修行只是方便说,智者大师以此调和大小乘思想,将佛陀一代时教依说法的时间与方式而成立“五时八教”的判教。五时为:(一)华严时,为佛陀成道的最初三七日间,为大菩萨众说华严的自证法,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二)阿含时,次十二年,为小乘根机说四谛法;(三)方等时,再次八年,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等经,并说藏通别圆四教,令小乘人耻小慕大;(四)般若时,更次二十二年间,说般若等诸部,正说别、圆二教,兼说通教,以破小乘人大小各别的执情;(五)法华涅槃时,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正明圆教,会三乘归一佛乘,令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八教为:化仪四教及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佛陀说法的仪式分法: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化法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所使用的教法内容,亦即依众生根机,所施设的种种法门:藏教、通教、别教、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