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林嘉绥教授参加了在丹麦召开的第22届OMEP世界大会暨OMEP成立50周年大会。
2000年6月,OMEP中国委员会邀请OMEP主席柯蒂斯教授考察访问中国幼儿教育,并做了《当前世界学前教育》主题报告。这是OMEP主席第一次应邀考察访问中国。
总之,改革开放后的国际学术交流对我国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的恢复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 学前教育学的规范发展(2001—2010年)
20世纪初,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提出,如果实现了教育改革,20世纪则是“儿童的世纪”。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入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92年2月,国务院颁发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这一时期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人们关注儿童的生存、发展和成长。同时也要看到,尽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出台了许多文件,但这些文件规定的培养目标所折射出的儿童观对儿童的独立、自主、主动、创造等个性特征并没有充分地尊重。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党和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更加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法规,推动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与理解不断深化。一些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视角提出了“向儿童学习”的观点,主张教师乃至整个成人社会都应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建立更为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更广泛的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学前教育培养的儿童应该具备良好的交往和合作能力以及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2001—2010年,伴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日益提高;尤其在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成果方面,关于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研究种类增加,学位论文包罗万象,相关论著不断发表出版,并逐渐从大量吸收借鉴国外理论向重视我国本土理论建设转变,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中国化探索取得了较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