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圣伯夫:《新星期一丛谈》,卷三,21页,巴黎,1863-1870。
[2] 圣伯夫:《什么是古典作家》,见J.H.史密斯等编:《大批评家:文学批评文选》,598页,纽约,1951。
[3] 维龙:《美学》,第5章《什么是艺术》,见《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452页。
[4] 托尔斯泰:《艺术论》,第5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 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见特里林编:《文学批评导读》,221页,纽约,1970。
[6] 黑格尔:《美学》,第1卷,1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 丹纳:《艺术哲学》,28页。
[8] 丹纳:《艺术哲学》,46页。
[9] 居约:《从社会学观点看艺术》,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节,见《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503页。
[10] 居约:《从社会学观点看艺术》,第一部分第四章,见《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523页。
第十六章 唯美主义
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似,唯美主义是19世纪后半叶主要畅行于文学领域的一种美学思潮,法国被公认是它的发源地,也是它的总部所在。吉尔伯特和库恩的《美学史》第十六章中曾以"'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幻想破灭的浪漫主义"为题,以反叛现实作为宗旨介绍了唯美主义的兴起。作者认为自雨果发表《悲惨世界》、欧仁·苏发表《巴黎的秘密》一类小说以来,底层社会骇人听闻的贫困现实,迫使艺术家将反映社会的阴暗面引为己任,结果是曾经作为大众向导的艺术家,现在正在变成大众恭顺的奴仆。不是因为艰难的生活,就是因为贪婪追求财富,使多多少少人远离了美的传统。如何令艺术和美在这个巨大的压力下幸存下来?作者认为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唯美主义标识提出的社会背景,目的在于反对将低劣的趣味掺入艺术,而维护艺术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