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心得
孔子对樊迟提出的种菜种地的事显然很不感兴趣,还直接批评樊迟见识浅狭。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政治人才,而不是擅稼穑之徒,只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就可以,不需要亲身践行稼穑之事,这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李零先生认为这个樊迟可能是一位重农派。中国古代多主张重农思想,但是孔子不喜欢,因为他的立说视角不同,他是从家国统治的角度出发去言说的。但无论哪种思想,我们都不能轻易地厚此薄彼。
(五)
原 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①,不达②;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③。虽多,亦奚以为?”
注 释
①授:给,予。②达:通。③专:独立。专对,独立应答。
译 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做得不好;让他出使外交,也不能独立应答;学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
读解心得
诵《诗》就可以“授之以政”“使于四方”,但如果学不精用不好就会“不达”“不能专对”。学好《诗》、会用《诗》,是当时贵族立身处世的要求和标准。《论语正义》:“《毛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诗》之理可通政事,故宜达也。使于四方能专对者,谓得《诗》温柔敦厚之教,则能应对宾客也。”《诗》的温柔敦厚的教化作用,可以在政治、文化、外交场合彰显。孔子认为学好《诗》就要用于政事,达且专对。如果做不到,学得再多都没有用。可见孔子的政治追求和人才培养目标。